ESG NEWS永續新聞

永續新聞ESG NEWS

當城市淪為烤箱:從致命「熱穹」到「熱韌性城市」的降溫生存道

被無形穹頂囚禁的炙熱

 

2021年夏天,一個前所未見的氣象名詞——「熱穹」(Heat Dome),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烙印在全球的集體記憶中。在北美太平洋西北地區,這個巨大的高壓系統如同一頂隱形的玻璃鍋蓋,將熱空氣死死地扣在地面,加拿大卑詩省的小鎮利頓(Lytton)氣溫一度飆升至攝氏49.6度,創下該國歷史紀錄。這並非單一的極端事件,近年來,從歐洲到亞洲,破紀錄的熱浪頻繁上演。這一切都指向一個嚴峻的現實:氣候變遷所催生的「熱穹」現象,正在將我們的城市,這些由混凝土與柏油構成的人類聚落,一步步推向「烤箱化」的生存危機。面對這場「高燒」,打造具備降溫適應能力的「熱韌性城市」(Heat-Resilient City),已不再是選項,而是攸關存亡的必經之路。

 

熱穹,氣候變遷下的「高壓鍋」效應

 

首先必須理解,「熱穹」並非簡單的「天氣很熱」。它是一種大規模、持續性的天氣現象。當大氣中形成一個強大而滯留的高壓系統時,它會將空氣向下壓縮,使其升溫;同時,這個高壓系統像一個蓋子,阻礙了熱空氣上升與對流,也擋住了來自外部的涼爽氣流。被困在底層的熱空氣不斷吸收地表與建築物反射的太陽輻射,導致溫度像高壓鍋一樣持續累積攀升,形成一個範圍可達數百甚至數千公里的巨大「熱穹頂」。

 

這背後的核心驅動力,正是全球暖化。科學家普遍認為,北極地區的快速升溫,減弱了其與中緯度地區的溫差,進而導致控制天氣模式的「極地噴射氣流」(Jet Stream)減弱並變得更加蜿蜒、緩慢。這使得高壓系統更容易「卡」在一個地方,滯留不動長達數日甚至數週,從而為「熱穹」的形成創造了完美的條件。因此,熱穹可謂是氣候變遷劇本中一場精心編排的、極具破壞力的演出,它將全球性的暖化趨勢,轉化為區域性的、致命的極端高溫事件。

 

致命的協奏曲——當熱穹遇上「都市熱島」

 

如果說「熱穹」是來自大氣層的廣域打擊,那麼「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HI)就是城市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增溫器」,兩者相遇,便譜成一首致命的協奏曲。

 

都市熱島效應指城市地區的溫度顯著高於周邊鄉村地區的現象。其成因多元且環環相扣:深色的柏油路面與建築屋頂大量吸收而非反射太陽熱能;密集的建築物阻礙空氣流通,形成「都市峽谷」;空調、汽車、工廠等排放大量廢熱;以及綠地與水體等天然「冷卻系統」的匱乏,無法透過蒸發作用(Evapotranspiration)帶走熱量。數據顯示,在熱浪期間,城市中心的夜間溫度甚至可比郊區高出攝氏10度以上,使得人體在夜間也無法獲得喘息和恢復。

 

這正是熱浪在城市中特別致命的關鍵。熱穹提供了背景高溫,而都市熱島效應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二次加熱」,並剝奪了夜間降溫的機會。這對人體健康構成了雙重夾擊,尤其是對長者、幼童、戶外工作者以及居住在缺乏空調的弱勢社區居民,構成了極大的生命威脅,凸顯了氣候變遷下的「熱不平等」(Heat Inequity)問題。我們的城市在設計之初,優先考慮的是交通效率與經濟密度,卻無意間將自己打造成了完美的「熱陷阱」。

 

熱韌性城市:三大策略為城市「退燒」

 

面對這場「烤箱化」危機,全球許多城市開始積極探索轉型之道,旨在打造具備「熱韌性」的都市環境。其核心策略並非無限制地增加空調(這只會排放更多廢熱,加劇熱島效應),而是透過系統性的規劃設計,從根本上改變城市的物理體質。

 

  1. 綠色基盤設施:都市裡的自然空調
      這是最直觀也最有效的策略。大規模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包括廣植樹木形成林蔭大道、開闢公園與綠地、推廣綠屋頂與垂直花園。樹木的遮蔭效果能直接降低地表溫度,而其蒸發散作用,如同天然的空調,能有效降低周遭環境氣溫。紐約市的研究發現,街道樹木覆蓋率每增加10%,就能顯著降低熱相關疾病的風險。新加坡更將「花園城市」理念融入法規,要求新建案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綠化空間,將城市打造為一個巨大的生態冷卻系統。

  2. 藍色與白色基盤設施:用顏色和水來降溫
    「白色」指的是推廣「冷屋頂」(Cool Roofs)與「冷鋪面」(Cool Pavements)。透過使用高反射率的淺色塗料或建材,將大部分陽光反射回大氣,而非吸收入建築物。洛杉磯等城市已開始試點將柏油路面漆成淺灰色。「藍色」則指保留或創造都市水體,如濕地、生態池、景觀噴泉與水道。這種基於「反照率」(Albedo)的物理原理,是一種成本效益極高的降溫手段。它從源頭減少了城市吸熱的總量,不僅能降低室內溫度、節省空調耗電,更能有效緩解都市熱島效應。而藍色設施則利用水的蒸發效應帶來局部降溫,同時兼具了生物多樣性與居民休憩的功能。

  3. 智慧設計與社會韌性:硬體之外的軟實力
      這涵蓋了更宏觀的都市規劃與社會應變體系。例如,在城市規劃中預留「通風廊道」(Ventilation Corridors),引導涼爽的自然風吹入市區;調整建築規範,鼓勵被動式降溫設計(如自然通風、遮陽板)。在社會層面,則需建立精準的熱浪預警系統、廣設公共避暑中心(Cooling Centers)、並建立社區關懷網絡,確保弱勢族群能及時獲得協助。 這體現了熱韌性不僅是工程問題,更是治理與社會公平問題。法國巴黎在經歷2003年致命熱浪後,便制定了詳細的應變計畫,將城市公園在夜間開放,並有專人探訪獨居長者。硬體改造需要時間,但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卻是應對緊急熱事件、拯救生命的第一道防線。

 

從今天起,為城市打造「遮陽傘」

 

熱穹現象已不再是遙遠的氣象名詞,而是懸在每座城市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們過去以效率為名所打造的灰色城市,如今正成為囚禁自身的炙熱牢籠。然而,危機亦是轉機。從紐約的「冷屋頂計畫」到哥倫比亞麥德林的「綠色廊道」,再到巴黎的社會應變網,全球的先行者已證明,透過綠色、藍色、白色與智慧的設計,我們有能力為城市降溫,為市民撐起一把應對極端高溫的「遮陽傘」。台灣作為一個高度城市化且位處亞熱帶的海島,更應將「熱韌性」視為城市發展的核心議程。這場為城市降溫的戰役,不僅是為了應對氣候變遷,更是為了重新定義一個更宜居、更公平、更具永續生命力的未來。

新聞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