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聞ESG NEWS
2025.08.22
湄公河的綠色革命:越南「低碳米」計畫,一場與甲烷的世紀豪賭
在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片片翠綠的稻田如翡翠般鑲嵌在縱橫交錯的水道之間,這幅景象不僅是越南的文化象徵,更是餵養國民、賺取外匯的經濟命脈。 然而,在這片豐饒之下,卻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氣候悖論。作為全球第三大稻米出口國,越南的傳統水稻種植模式,正向大氣中排放著巨量的強效溫室氣體『甲烷』。 一場關乎國家存續與全球責任的變革,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展開。越南政府正雄心勃勃地推動一項宏大計畫,旨在將一百萬公頃的稻田轉變為低排放模式,這不只是一場農業技術的革新,更是一場攸關經濟未來的世紀豪賭。
| 水淹稻田的古老智慧與現代困境
數百年來,將稻田完全淹沒在水中,是亞洲季風區水稻種植的鐵律。這種做法能有效抑制雜草生長,確保水稻獲得充足水分。然而,其環境代價卻極為高昂。被水淹沒的土壤隔絕了氧氣,為土壤中的微生物創造了一個完美的厭氧環境,這些微生物在分解有機物時會產生大量甲烷。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報告,全球稻田是人為甲烷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約佔總量的8%。 而甲烷在短期內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要強上80倍以上。這使得越南陷入了一個深刻的發展困境。稻米是其立國之本,卻也是其氣候承諾的最大絆腳石。在全球供應鏈日益強調「碳足跡」的今天,越南的主要出口商品正受到嚴格的審視。因此,這場農業改革的驅動力,是來自國內外的一場「雙重夾擊」。對內,是為了兌現其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做出的減排承諾;對外,則是為了確保其稻米產業在未來的綠色貿易中,不會因「高碳」標籤而被淘汰出局。這是一場典型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支柱與環境責任之間尋求平衡的艱難戰役。
| 一場簡單卻顛覆性的技術革命:「乾濕交替」
這場革命的核心技術,出乎意料地簡單,被稱為「乾濕交替灌溉法」(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AWD)。相較於傳統的持續淹水,AWD模式要求農民在水稻生長的某些階段,讓田地自然乾燥,直到土壤表面出現細微裂縫再重新灌溉。 報導中提及的農民Vo Van Van,便是在稻米出口集團Loc Troi的協助下,採用了此項新技術。這個看似微小的改變,卻帶來了顛覆性的效果。當田地乾燥時,氧氣得以重新進入土壤,從而抑制了厭氧產甲烷菌的活動,大幅減少了甲烷的排放。更重要的是,這項技術為農民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效益。根據Loc Troi集團執行長的說法,新方法能幫助農民減少40%的稻種用量與30%的用水量,同時降低了農藥、化肥與勞動力的成本。 這正是此項改革能夠推行的關鍵所在,它並非一項要求農民為環保而犧牲利益的政策,而是一個能創造「雙贏」的方案。然而,其挑戰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於社會心理層面。要說服數百萬農民放棄「淹水才安心」的祖傳耕作方式,需要的不僅是政府的號召,更是像Loc Troi集團這樣的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培訓,以及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
| 從減排到創造營收:「低碳米」的品牌豪賭
越南的雄心,並不止於達成減排目標。這項耗資巨大的計畫,其最終目的是創造一個全新的高附加價值商品:「高品質、低排放稻米」。透過新的耕作方式,結合使用無人機精準施肥、收割後稻草再利用(而非焚燒)等措施,越南希望打造出一個能獲得國際市場認可的「低碳米」品牌,並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給注重環保的歐洲等市場消費者。這一步棋,將整場改革從一項「環境成本」,巧妙地轉化為一次「經濟機遇」。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品牌豪賭。賭的是,越南能否建立一套可信、透明的碳足跡測量與認證體系;賭的是,全球消費者是否願意為「氣候友善」的標籤支付溢價。若賭贏了,越南不僅能鞏固其稻米出口大國的地位,更能開創一條全新的綠色經濟路徑,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農業轉型樹立典範。正如世界銀行總裁Ajay Banga所言,應對甲烷排放存在著低成本、高效且可複製的解決方案,但相關的氣候融資卻嚴重不足。 越南的計畫,正是在國際資金(如世界銀行)的支持下,試圖證明這條路走得通。
| 湄公河稻田,全球氣候實驗的縮影
越南的「百萬公頃低碳米計畫」,遠遠超出了農業改革的範疇。它是一場深刻的社會經濟實驗,試圖回答一個全球性的難題:一個以農業為本的發展中國家,能否在不犧牲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實現其關鍵產業的深度脫碳,甚至從中找到新的繁榮之道?
湄公河三角洲的片片稻田,如今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氣候實驗室之一。從農民Vo Van Van不再被水完全淹沒的田地,到盤旋在空中的施肥無人機,每一個細節都預示著一場巨大變革的到來。 這場與甲烷的戰爭,越南不僅為自己而戰,也為所有面臨相似困境的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成敗,將深刻影響未來全球糧食體系的綠色轉型路徑。
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