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NEWS永續新聞

永續新聞ESG NEWS

告別百年船用燃油:一艘「氨動力拖船」如何撼動全球航運的脫碳僵局

在全球經濟的血管中,遠洋貨輪如同紅血球般日夜不息地輸送著養分。然而,這些海洋巨獸的心臟-傳統的船用重燃油引擎,卻是氣候變遷的巨大推手,全球航運業的碳排放量約佔總量的3%,是一個比德國整個國家還高的驚人數字。當陸地上的交通工具正轟轟烈烈地奔向電動化時,海洋運輸的脫碳之路卻因其超長航程、巨大能耗的特性,始終被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極限所綑綁。正是在此僵局之下,一艘在紐約哈德遜河上航行的老舊拖船,為這個價值數兆美元的產業,帶來了一絲充滿刺鼻氣味的革命曙光。它所燃燒的,既非燃油也非氫氣,而是我們更常用於田間的化學品『氨(Ammonia)』。

 

| 一場在哈德遜河上演的「概念驗證」

 

根據美聯社的報導,位於紐約布魯克林的新創公司Amogy,成功將一艘建於1957年的古董級拖船進行了動力系統改造。這艘名為「NH3 Kraken」的拖船,在完全不使用傳統燃料的情況下,僅依靠液氨作為動力來源,在河上進行了數次航行測試。其動力核心是一套整合了「氨裂解器」與燃料電池的創新系統,整套設備的尺寸與外觀,與一系列堆疊起來的音響設備相仿。這場看似規模不大的測試,其象徵意義卻極為重大。它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艘完全由氨驅動的船隻是真實可行的。這是一次關鍵的「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直接回應了航運業最核心的脫碳難題。與需要極高壓或極低溫儲存的氫氣相比,氨能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液化,其能量密度遠高於電池,使其成為極少數有潛力驅動萬噸巨輪橫跨太平洋的零碳燃料選項之一。Amogy的成功,等於是將一個理論上的可能性,轉化為一個肉眼可見的工程現實,為整個行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氨的魔法 :將「儲存不易的氫」,變為「運輸方便的氨」

 

Amogy系統的運作原理,是在船上搭載一個微型的移動化工廠。首先,將能量密度高且易於儲存的液氨(NH₃)注入船上的燃料罐。航行時,其專利開發的「裂解器」(cracker)會在適當溫度下,將氨分子分解回其組成元素:氫氣(H₂)和氮氣(N₂)。其中,高純度的氫氣被導入燃料電池,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後產生電力,驅動拖船的電動馬達;而佔大氣78%的氮氣則被安全地排放出去。這種技術路徑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將氨視為一種完美的「氫能載體」。它巧妙地迴避了直接使用氫氣所面臨的「儲氫困境」。對於船舶而言,這意味著可以用更安全、更低壓的儲罐攜帶更多的能源。更關鍵的優勢在於基礎設施的銜接。氨作為全球最大宗的化肥原料,早已擁有一個遍布全球主要港口的成熟產銷與儲運網絡。這意味著,氨燃料的推廣,可以嫁接在現有的工業體系之上,而非像加氫站一樣需要從零開始。這條「捷徑」大幅降低了能源轉型的門檻,使其在商業可行性上,遠遠領先於其他潛在的替代燃料。
 

綠色的承諾與灰色的現實 :氨的「原罪」與未來

 

然而,這條充滿希望的航道上,依然暗礁密布。氨燃料的推廣,必須正視其與生俱來的兩大「原罪」。
首先是其劇毒性。氨氣洩漏對船員生命和海洋生態都可能造成致命威脅。其次,也是最核心的矛盾點在於,當前全球90%以上的氨是利用天然氣為原料、透過高耗能的「哈柏法」製成的「灰氨」。其生產過程本身就是巨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這直指氨燃料路線最大的悖論:如果只是將碳排放從船舶的「煙囪」轉移到生產氨的「工廠」,那麼這場脫碳努力便失去了根本意義。因此,氨燃料的未來,完全繫於「綠氨」的發展 - 即利用再生能源電解水產生「綠氫」,再用綠氫與空氣中的氮氣合成氨。只有當氨的整個生命週期都是零碳的,它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潔淨船用燃料。此外,科學界也擔憂,若氨的裂解或燃燒不完全,可能產生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近300倍的「笑氣」(N₂O)。這對技術的穩定性與潔淨度提出了極端嚴苛的要求。
 

一場充滿刺鼻氣味的航海革命前奏

 

Amogy的氨動力拖船,無疑是全球航運業脫碳歷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它並未宣告所有問題已被解決,而是以無可辯駁的實體,證明了一條全新技術路徑的可行性。它為這個被認為「最難減排」的行業,提供了一個擺脫化石燃料依賴的、極具說服力的選項。
從這艘航行在哈德遜河上的老拖船,到未來縱橫四海的綠色貨輪艦隊,其間的距離依然遙遠,需要克服安全規範、成本以及「綠氨」產能等巨大挑戰。但無論如何,這場測試已經成功地讓整個行業開始嚴肅思考:未來的海洋,或許真的會飄散著一股刺鼻但潔淨的氨味。這場航海革命的序幕,已經拉開。
 
Sources:Tugboat powered by ammonia sails for the first time, showing how to cut emissions from shipping
新聞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