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NEWS永續新聞

永續新聞ESG NEWS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攻頂碳中和目標,中國的挑戰與機遇

誠如多數專家所言,2060碳中和目標為中國未來擘畫了美好願景,無論從經濟發展、社會福祉,抑或生態環境、健康安全等各個方面來看,都能提升益處。但細究可知,中國要於未來四十年內從碳排放居冠全球轉變為零碳社會,絕非易事。

 

有鑑於此,許多單位都進行了專業研究,點出中國即將面臨的挑戰以及潛在的機遇。以下就讓我們跟隨專家的腳步,一瞧究竟。

 

1.5°C路徑是唯一解方

Boston Consulting Group公司(BCG)與中國能源研究所合作研究,獲得了中國當地碳排放數據,據以分別對《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限制全球升溫在1.5°C和2°C之內的目標,為中國建立兩套模型並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由於自2013年以來,中國的碳排放量一直穩定增長,連續幾年都以每年8%的速度增加,如今已成為每年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生產國,約占全球總量28%,超過四分之一,導致中國「只能」立即採取1.5°C路徑,才有望在2050年使碳排放量減少75%至85%。換言之,中國要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整個經濟體一定得齊心協力,否則達成碳中和之說只會淪為紙上談兵。

 

但這顯然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就《巴黎協定》協議的目標本身來看,追求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之內原本就比2°C範圍更為限縮。但對中國而言,採取1.5°C路徑尤其艱難。畢竟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間快速崛起,仰賴的是大量基礎建設與工業製造,締造了躋身世界強國的臺階,其經濟和產業結構因此傾向高耗能、高碳排屬性。統計顯示,中國的重工業如鋼鐵和水泥製造業,不僅占全球產量50%,更占了碳排放總量的17%。全世界2016年平均每千美元GDP不過負擔0.4噸二氧化碳,2019年中國平均每千美元GDP卻要負擔1噸二氧化碳!可見中國高居世界第一的碳排放量何等沉重,全體經濟結構必得徹底改革轉型,才能有效改善。

 

能源轉型的難題

然而中國若要大幅變革經濟與產業模式,專家直指能源轉型是勢在必行。

 

但研究顯示,中國的能源使用結構,煤炭占將近60%,雖低於1990年的80%、2000年和2010年的70%,仍是全球平均水平兩倍以上;加上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中國有將近77%能源來自化石燃料。這類碳排放量大的能源有價格優勢,加上電廠廠齡相對年輕,中國至今因此持續核發火力發電廠的建築許可證,光是2020年上半年就有17個燃煤電廠獲得許可,造成減排困難重重。

 

此外,即使中國近年積極發展潔淨能源產業,給予許多補貼,其部署規模與力道對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仍然鞭長莫及。就以擴大核電來說,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的核災確實引起人們的擔憂,中國擬定的強制性安全措施不僅使核電廠的造價更加昂貴,也並未因此提高民眾對核電廠的接受度。根據世界核能協會的數據,中國目前有48座核能原子爐正在運行,另有12座正在建造中,政府宣稱目標要在2020年達成58 GW的核電容量,至今卻尚未超過52 GW。

 

換言之,在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的情形下,中國要在短時間內大幅度降低煤炭占比,轉向清潔、安全的可再生能源,不僅需要克服產業、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複雜問題,更需要整個國內社會共識的理解與支持,在在都是必須處理的課題。

 

經濟方面的矛盾

除此之外,中國經濟發展的諸多狀況也增加了降低碳排放的難度。例如,儘管經濟增長放緩,中國在過去十年仍迅速城市化。城區如今大約是十年前的1.5倍,汽車年銷量則幾乎是十年前的兩倍。快速的城市建設和運輸需求不斷推高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令人無法忽視。

 

又如前節所述,由於煤炭的價格優勢,中國至今持續投資新的、大規模且長壽的煤電建設,以符合後疫情時代觸底反彈的經濟需求。然而一旦開始推進階段性化石燃料退場的工作,不僅會造成這些煤電投資急速擱淺,燃煤電廠的淘汰更會加重對經濟、金融和社會的影響。

 

亦即,煤炭的上下游產業,包括開採、運輸、煤電、化工等等,在零碳轉型過程中將受到巨大衝擊,而且會集中影響依靠煤炭運作經濟的地區,諸如河南、山西等傳統工業省份。馬里蘭大學全球永續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崔宜筠即指出:「煤炭退出歷史舞臺已是必然,其所承載的工作機會將隨之消失。因此如何妥善安置工人或保證他們能再就業,為這些地區尋找新的經濟模式,同樣不可輕忽。」

 

變革之中潛藏的機遇

儘管有上述種種與專家所擬方針互為矛盾的挑戰,有賴中國大刀闊斧,披荊斬棘,方能看見前路,其中仍潛藏不少機遇,為中國2060碳中和願景帶來曙光。

 

首先是關於能源轉型。北京清華大學氣候分析師與劍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開發的建模結果顯示,要實現2060碳中和目標,中國的電力生產需要增加一倍以上,達到15,034兆瓦,其中大部分必須來自可再生能源,預估在接下來的四十年中,太陽能需增長16倍,風能增長9倍,水力增加1倍,核電增加6倍。儘管整合大規模的清潔能源所需要的能量儲存成本極為可觀,但紐約石溪大學的能源系統分析師指出,近十年來的電池儲存技術已變得便宜,有助於降低成本。他表示,如果此一趨勢持續下去,到2030年,中國60%以上的電力將可來自非化石燃料,「這相當振奮人心。」

 

換言之,煤炭既是最大挑戰,也是機遇。可再生能源的最新進展已使替代煤炭比減少運輸、石油消耗,以及農業和牲畜的碳排放更容易。赫爾辛基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的分析師Lauri Myllyvirta即直言:「在能源系統中,電力部門是零碳排技術最成熟、最具經濟競爭力的部分。」

 

其次,由於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仍會占能源消耗的16%,因此需要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配合,或通過大規模造林進行碳匯,以及其他可將二氧化碳直接從大氣中吸收的技術來抵消。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意指從碳排放源頭捕獲並分離出二氧化碳,將其壓縮後,利用管線、船舶等方式輸送至合適的地點進行封存,使二氧化碳與大氣長期隔絕,藉此讓大氣層內的溫室氣體濃度維持穩定,降低全球暖化,是已成熟的減量技術。

 

中國到2019年為止,有十個項目已使用該清除措施,雖然因為規模很小,整體碳捕捉能力遠遠不及中國目前碳排放總量的0.01%,然而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能源研究所分析師所領導的建模研究顯示,化石燃料中約850 GW電力的碳排,可以藉由CCS技術抵銷。誠如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氣候經濟學家所言:「嚴格的氣候目標需要大量部署CCS」,倘若中國能克服CCS技術昂貴的缺點,並擴大應用範圍與項目,有機會為清除化石燃料的碳排放貢獻更多力量。

 

此外,中國近年積極推動電動車產業發展,除了宣布在2025年前使電動車與油電混和車達到市占比25%,也對國內汽車銷售的碳排數據設定嚴格標準,更對電動車業者和消費者祭出補貼優惠。這些措施的成效有目共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電動車的中國市占率已經在五年內從1%上升到5%,而且在2019年大幅縮減電動車補貼之後,2020年的市占率並未下滑,可見消費習慣已慢慢培養起來。雖然距離市占比25%目標仍然遙遠,但值得期待後續成長,這將使過去十年作為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的中國,逐漸排除此一污染來源。

 

另一方面,儘管實現全面脫碳可能影響部分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金融風險,但新能源相關產業其實也帶來發展契機。目前,中國相對發達的地區如浙江、江西、廣東等六省,早已先一步設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為發展綠色經濟試行。專家預計,在碳中和目標下,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零碳和儲能技術等領域需要投資約百萬億元以上,如此一來將為各地帶來新的融資管道和投資模式。

 

例如,部分地區可以參與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建立綠色經濟發展框架,組建綠色基金與綠色金融擔保機構等等,吸引民間投資。另外還可考慮發行綠色債券,為當地中長期的項目提供融資,包括地鐵、輕軌等大眾運輸設施,以及新能源、污水處理等等,皆可為地方經濟開拓嶄新未來。又如,中國本是全世界製造和創新的來源,其電池產業已居領導地位,倘若能聰明發揮自身優勢,有機會成為全球各項脫碳技術的主要供應商,商機不可限量。

 

昂貴而值得的美麗願景

研究顯示,中國短期間碳排放量會繼續增加,從2020年到2025年,二氧化碳將從9.8噸升高至大約10.3千兆噸,穩定五到十年之後,會在2035年開始急劇下降,直至2060年達到淨零排放。

 

總括來說,這段攻頂碳中和之旅的總成本相當巨大──要達到1.5°C目標,預估到2050年需要90萬到100萬億元人民幣(約13.5萬億到15萬億美元),大約相當於中國2020至2050年累計GDP的2%。

 

但是,這筆支出是在中國的經濟能力範圍內的,投資此計畫可以在本世紀上半葉為GDP帶來2%至3%的實質性收益。換言之,發展綠色經濟可在中長期促進就業,畢竟根據計算,到2050年,綠色技術投資將占中國GDP的2%以上。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也估計,即使在2°C目標的情況下,綠色產業如可再生能源、綠建築、綠運輸、廢棄物處理等將使中國的就業增長約0.3%。足見脫碳不僅不會阻礙經濟增長,反而會刺激經濟。

 

而且,透過減少環境污染造成的死亡(中國最大的環境挑戰之一),以及避免洪水等自然災害,也可以保護人民財產與生命安全。透過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並降低對不可再生能源和進口能源的依賴,還能改善中國綠能出口的競爭力和彈性。

 

2060達成碳中和目標,不僅雄心勃勃,且有機會實現。成就碳中和,意味著中國將為十億人創造一個綠色、永續的生活環境,富含清新的空氣和潔淨的水源,並啟發世界各地的人們採取同樣行動。這不是生硬的目標,而是美麗的願景,更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事業!

 

 

 

資料來源:

https://www.bcg.com/publications/2020/how-china-can-achieve-carbon-neutrality-by-2060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9/can-china-worlds-bigger-coal-consumer-become-carbon-neutral-206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2927-9

https://chinadialogue.net/zh/3/68071/

https://e-info.org.tw/node/117381

https://www.storm.mg/article/3092319?page=1

https://reurl.cc/R6L5X9

圖片來源:Pixabay

新聞一覽表